资产估算方法与预算结构
资产估算方法与预算结构
估算方法与预算结构
概念估算、参数估算与细节估算
预算的过程和装修队的预算过程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上有差别,第一个要有范围的定义;第二个是要有工作的分解;第三个有资源的配置;第四个有细节的估算;第五个是编制预算。从估算使用的方法上划分,有三种类型的估算,即概念估算法、参数估算法和细节(或详细)估算法。
1.概念估算法
概念估算方法根据经验估计(你的或别人的)的。比如我们在装修房子前问一下同事装修用5万还是10万块,这就是最典型的概念估算。当然还可以再准确一点,开始涉及到一点项目内容,比如建厂房,已知同行业某企业已经建造的厂房面积为10 000㎡,基础建设费用为3 700万元,现在企业想建造12 000㎡同类厂房,建造费用的概念估算为:
(12 000㎡÷10 000㎡)×3 700万元=4 440万元
这种概念估算法中并没有考虑到新厂房的设计差异和建造过程中的施工差异、费用管理差异等因素,故估算的精确度不高。
虽然估算的精度不高,但由于概念估算简单和快捷,不需要耗费比较多的人力和时间。通常,在项目的启动阶段经常需要使用概念估算法。
2.详细估算法
除了概念估算之外,有一种比较准的办法,就是详细的估算,详细的估算就是在工作分解、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把项目的逐项细节费用,估计出来之后,汇总加在一起。分解可以根据描述估算目标组成的文件进行,例如设计图、施工图、材料清单、设备清单等。根据每个分解项的计算标准、单位价格、材料定额或估算规则,逐项估算后进行汇总。
在基建行业,细节估算往往由专职的预算师,根据施工图来进行估算。企业里边有一部分项目涉及到基建工程的,但是还有一部分像设备工程、生产准备工程,也要使用详细估算的办法。比如把一群大小设备加起来就是设备的预算,把一台设备的设计费用、制造费用、安装费用、调试费用、运输费用都加起来,就是一台设备的费用,这就是细节估算的办法。
3.参数估算法
在概念估算和细节估算的中间还有一种办法叫做参数估算法,它比概念估算要准确,但是比细节估算又要差一些,这个在企业中用得比较多。参数模型估算法中又分为指数估算法和系数估算法。
指数估算法
指数估算法是根据类似项目与新项目的生产能力差异,设定类似项目生产能力与新项目生产能力比例的指数,根据设定的指数来计算出新项目的投资。
例如一种大型设备,根据经验划出一条线来,生产200吨/天的一套设备要投资多少钱,400吨/天要多少钱,600吨/天要多少钱,800吨/天要多少钱,这种方法在连续生产的化工、塑料企业用得比较多。
指数估算(非线性概念估算,精度为±30%)
系数估算法
另外一种参数模型估算法称为系数估算法,或因子估算法。这种方法是在已知某项费用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经验数据乘以某个系数获得另一项费用的估计值。系数估算法因为简单可靠,在费用估算中使用得比较多。
比如某一个单位A到单位B去借人,借一个星期,那么除了计算这个人的人员工资和福利费之外,还要收取他一定的管理费。这个在企业之间人力资源的使用上经常碰到这种情况。
按照国际惯例,人力资源管理费=(人员工资+福利)×0.6。利用这个参数就可以估算出来。
如果有一台设备价值100万,它的运费大概是:设备包装运输费=设备价格×1.03。
再一个是直接材料费,如果要生产一个产品的话,要估计直接材料费,它的计算方法是:直接材料采购费=销售价格×0.65。当然每个行业直接材料费是不一样的,在行业里边,通常都有自己的数据,就是直接材料究竟在50%,还是在60%,还是在80%都有参考。
甚至包括造房子,究竟要造多少平米,乘以单位价格就可以了,单位价格可以作为一种参数,比如1400/平米,小高层一般是七、八层的房子,在内地可能会900元/平米,那么就可以估计出这个房子的价格是多少。
上述例子中的系数因不同地区、行业或企业而异。另外,因为产品经理,业务部门经理和预算师、基建的预算师是不一样的,预算师可能用一个月,甚至可能两个月来预算出建造一个厂房要多少钱,产品经理和业务经理可能需要三个小时。业务部门的经理更多的使用参数估算法。产品经理们如果要进行估计,首先要有一个概念,建造这么一个工厂需要多少钱?当他确定了材料、直接人员、间接人员工资和福利费,地价也会有一个参数,所有的建筑物都是有一个中间的参数,这些参数就是他们的经验,有了这些经验之后,就能够在三小时之内估计出建设一个工厂需要多少钱,他得到这个估算的目的,是要做出决策,做还是不做,这个参数对于项目的决策者很重要。
研发项目的预算结构
根据项目的不同,预算的行业中都有一些规定,如研发项目,财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都有明文规定,研发项目包括哪些内容。业务部门的经理可能对上边的财务科目并不完全了解,在预算的时候会遗漏某部分内容,比如仅仅计算增设的设备、购买的材料和发生的对外委托的加工和服务,在企业中比较常见,也就是说在对一个研发项目进行预算的时候,往往只计算花出去的钱,实际自己内部的消耗并没有计算进去,这种现象不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特别是制造业的项目过程和经营过程在财务上混合的特点,尽管财务人员在最后财务结算的时候,会把研发经理在预算中遗漏的部分算出来,但是这在财务上叫成本归集,这种归集往往属于秋后算帐。比较好的控制实际是使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在预算中纳入企业内部的资源消耗,在项目实施中按照完整准确的预算来控制外部的资金支出和内部的资源消耗。
严格地说,内部资源的耗费没有纳入到研发项目费用的控制范围。随着ERP在企业的越来越多的应用,对统计企业内部的资源消耗是有很好的作用的。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1996]41号) 中明确规定核算范围为:
研发人员的工资
设计费用
研究开发新产品时所发生的直接设计费用。
工艺规程制定费
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工艺规程制定费(含委外)。
设备的调整费用
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时的设备调试调整维护的相关费用支出。
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实验费
新产品试制试验失败时的材料性的费用损失。
技术图书资料费
技术图书资料购置费、技术资料制作复印费、技术资料查询咨询费等。
中间实验的费用
中间技术、工艺等的试验费或者规模化生产前的中间试验试制生产的费用(损失)。
研究设备的折旧
研发部门(技术中心)的研究开发和中间试验设备的折旧。
新产品的实验
与新产品的试验、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包括:研发人员差旅费、研究开发人员培训费、研发部门办公费和物料消耗费等)
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研制费用
研发包括的费用是比较多的,可能研发经理遗漏得比较多的是研发项目的费用结构。
生产工程项目预算结构
生产工程项目往往要比研发项目大得多,用的钱要多。大致比例是1:9到2:8。
1.新建与技改
生产工程包括两类:一类叫新建,一类叫技改。新建就是新建一个工厂,技改是在原来的工厂上进行一些技术改造,增加设备,改变工艺。
生产工程项目规模大的可以大到几十个亿,小的几百万,增加一台数据加工中心,或者由于供应路线改变了,或者为了节省成本,把能源消耗很大的设备,原来是用电来加热的,现在改成用液化石油气加热这些都属于生产工程。
新建和技改在预算结构上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就是,有没有流动资金,新建的项目往往会在费用结构里会有一部分流动资金,技改项目因为是在现有的经营机构下进行改造,大部分预算科目没有流动资金。而新建项目属于“另起炉灶”,需要估算项目建设后需要的流动资金。
2.预算科目
生产工程项目费用预算国家财务部有《建设单位财务科目》的规定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总公司的工程项目预算科目的准标准。另外,国家发改委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规定中,也有对预算内容的规定。企业在编制生产工程项目费用预算时,可以参考上述文件。
企业在进行这种预算编制的时候,可以参考上面这些预算。
3.形成过程
生产工程项目的预算是多个部门共同工作的结果,不是财务部门拍脑袋的结果,生产工程费用预算通常需要经过一个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的反复过程。在项目的初始阶段,项目决策层对项目费用只有概念性的估算。项目管理人员根据这个概念性的估算进行项目产品和项目范围设计并进行估算的分解。这种预算形成方法被称为从上到下的预算方法。随着项目在产品、交付物、范围、资源等方面内容的细节化和明确化,项目中各个子项目或项目组成部分的预算被细节化和精确化。将各个子项目或项目组成部分的预算汇总形成项目预算的方法被称为从下到上的预算方法。
一开始通过概念估算,大致投资多少钱,然后经过各个部门进行自己部门的工作分解,进行自己部门的资源配置,最后形成一个项目的总的预算。如下表:
技改项目和生产工程项目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就是,它没有流动资金,是按照项目的作业花钱,比如对车间进行改造,对宿舍进行改造,这属于基建动力方面的费用;进行新产品的生产准备,能要准备一些物品、设备,还有间接的材料,这个属于生产准备的费用;另外要增加一部分办公人员、管理人员,甚至包括专家的费用,这四块是比较典型的技改项目的预算结构。
技改项目和生产工程项目结构中共有的一块预备费用。因为未来的项目是不确定的,一个是项目将来执行的时候,内容上会有不确定,在预算的时候也不敢完全肯定能算得准,比如用概念估算的时候,可能会有30%到50%的误差,都有可能,细节估算往往也只能做到10%的准确性,那么预备费就是为了在项目预算中出现变更,或者在预算误差的时候应急。
本文首发:iso认证机构网 /uploads/image/202207/www.iso.net.cn